考虑到孟子只字不提《周易》,这种差别是可以理解的。
人格自立和立于礼两说也并不矛盾,两者互补,人格自立倾向于内在超越,立于礼倾向于外在超越,内圣外王的格局雏形已成。孔孟才性不同,故成德之功亦异矣。
皇侃《义疏》:立,谓所学经业成立也。邢昺《注疏》:矩,法也。有的论者又只看到儒学的高明理想的一面 ,不承认其所具有的现实性。并按曰:孔子四十不惑,尽知者之能事也。所欲不踰矩,是‘不勉而中。
聖字,甲骨文中像人竖起耳朵倾听之状,旁边有口,表示说话,即善用耳,又会用口。终能使‘人本、神本、物本通而为一,而完成一个‘正盈、圆盈之教的基本模型。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原则最能体现中庸之道的智慧,它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,具有最普遍的意义。
朱熹曰,中者,不偏不倚,无过不及之名也。第一种解释是指常理、定理、平凡、平常、平易可行、普遍适用等意思。春秋时代,孔子在全面总结夏商周三代文化传统的基础上,更是从哲学的高度创建了中庸这一思想理论体系。孔子说:允执其中叩其两端。
中庸是一种高明的处事智慧,因为孔子做事非常讲原则,对那些做事不讲原则、乖巧伶俐的人,孔子称之为乡愿。中庸被孔子看作是道德的最高表现。
(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哲学部教授,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) 进入 王杰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中庸 。孔子在《论语·雍也》篇中说: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。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所以,中是一种基本方法或基本原则。
结合先秦典籍出现的中字的含义,以及程颐、朱熹、陆九渊、王阳明、段玉裁等对中的解释,可以对中的特点再做如下概括:从方法上说,中就是指适度、适中、过犹不及、恰到好处。如果说中是指一种基本原则和方法,那么,庸就是指实践中对这些原则和方法的具体运用。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曰,中者,别于偏之辞也。从现存史料看,把中和庸结合起来并上升为至德层面的是孔子。
从此以后,中庸既成为了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,也成为了人生修养上的行为准则。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了中的观念。
从行为上说,这是照顾各群体的实际利益而有所妥协,求同存异,以便达成一致的意见,实现合作共赢。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,说到底就是求和之道,这是孔子在理论上的一大创造。
二是指适宜、合适、恰到好处、符合一定的标准,如我们说的中规中矩就是在这一意义上来使用的。《中庸》曰: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。梳理先秦典籍中出现的中字,主要有三层含义:一是指中间、中等、两者之间。这就是孔子说的过犹不及的意思。具体来说,中庸之道有几个特点: 第一,做事主张不偏不倚,不走极端。陆九渊曰,中之为德,言其无适而不宜。
王阳明曰,中只是天理。在孔子看来,乡愿就是德之贼,是孔子极力批判的对象。
从道德上说,中就是指中正、公正,发乎情而止乎礼。有人说,中庸之道就是不讲原则,就是折衷主义、调和主义,是和稀泥,这种理解完全是对中庸思想的误读或误解。
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因此,从认识论上说,这是博采众长、集思广益后对事物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。
三是指人心、内心,泛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。第三,对待任何事物,持海纳百川、兼容并包的态度。与中相关联的另一个字是庸,对于庸,历来也有两种解释。所以,中庸绝不是做老好人、和稀泥
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与中相关联的另一个字是庸,对于庸,历来也有两种解释。
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原则最能体现中庸之道的智慧,它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,具有最普遍的意义。如果说中是指一种基本原则和方法,那么,庸就是指实践中对这些原则和方法的具体运用。
《中庸》曰: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。二是指适宜、合适、恰到好处、符合一定的标准,如我们说的中规中矩就是在这一意义上来使用的。
梳理先秦典籍中出现的中字,主要有三层含义:一是指中间、中等、两者之间。中庸是一种高明的处事智慧,因为孔子做事非常讲原则,对那些做事不讲原则、乖巧伶俐的人,孔子称之为乡愿。在中国哲学中,中与和是紧密相联的,正如《中庸》说的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它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及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之中,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。
从行为上说,中就是指合情合理,不偏不倚、恰如其分。所以,中庸绝不是做老好人、和稀泥。
所以,中是一种基本方法或基本原则。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曰,中者,别于偏之辞也。
孔子在《论语·雍也》篇中说: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。在孔子看来,乡愿就是德之贼,是孔子极力批判的对象。
上一篇:莫纪宏:论地方性法规的空间效力